不假思索不假思索的意思

原标题:不假思索(不假思索的生活习惯,是经不起推敲的)

一间干净的房间,

过了一段时间后,我们看见地上脏了,桌子上有灰尘了,该重新打扫了。

可是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言行,

如同印在脑海中的金科玉律,很少有人反思,是否正确?是不是需要更新了?

默认般地忽视了。

真的是对的吗?所有的东西都完全正确吗?

细思有点极恐。

人的行为基本都是模仿而来的,别人错了,那我们也会错。

苏格拉底说:

“未经审视的人生,是不值得过的。”

提醒自己

不假思索的生活习惯,大部分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。

一个简单的例子:

炒菜。

  • 为什么菜要用炒的方式?
  • 炒菜油烟那么重,为什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买抽油机?
  • 油烟重对身体不好,为什么不思考改变方式?

习惯了,别人也是这样。

要回归本质,炒菜的目的不是为了炒菜,而是为了吃上健康可口的食物。

不炒菜,直接煮。

类似火锅、类似冒菜,用清水把菜煮熟,然后放上配料,就没有油烟了。

而且可以少放油,更健康。

不是想不到,而是不会去想,关闭了思考的阀门,一直用着默认的设置。

毕淑敏老师有一篇散文,叫《提醒幸福》。

特别矛盾的点就在这:一生辛辛苦苦追寻幸福,可常常不注意幸福的模样,在它来临时忽视掉。

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。

苏轼 《记承天寺夜游》: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”

不在意,就等于没有。

要学会提醒自己,不单单提醒幸福,还有其它的。

这样提醒:

生命中的习惯,不要下意识执行,而应该思考下,是不是对自己有利。

好的保持,坏的改变。

反直觉

凯文·凯利说的:“也许宇宙中最反直觉的真理是,你给别人的越多,你得到的也越多。”

反过来想也是一样的。

《国富论》有个重要的概念:看不见的手。

就是说:人的本性是自私的,所以会为了自己得利而创造社会价值。

事情不能简单定义:好与不好。

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,要看最终的结果,才能“盖棺定论”。

生活习惯也如此。

因为太熟悉,导致缺失对待陌生事物的谨慎心态。

“井无压力不油,人无压力轻飘飘。”

导致人焦虑的因素,往往是压力过大,可以说的外界给的压力,但也有一半是自己的给的。

本质上还是想上进。

太轻松了也很慌,很清楚不劳的结果。

人性是懒惰的。

不要考验人性,不能尽信自己会保持逆流而上,有时候要勉强自己,把潜力激愤出来。

解决不了的焦虑,要适应,学会与痛苦同行。

这也反直觉。

一旦人坦然接受这些,大脑反而会放松起来,没那么焦虑了。

“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。”

辩证地看待,存在即是合理,试着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。

一念之差

“一念成佛,一念成魔”。

在真实的世界里,一个念头的差异,往往会造成截然相反的结果。

这个念头是从何而来?

李玫瑾老师说:“所谓观念,我认为它是在观到的同时形成了念。”

看到一件事,

大脑接受到后,立马有一个画像,这个画像就是念头。

看起来很客观,实际很主观。

越是早期,特别是小时候,在父母身边言传身教过,形成的观念,会印在一个人的基因里。

后面的观,不容易动摇前面的固有念头。

所以会导致,明明一件很客观的事情,人的下意识行为,可能不是理智的。

即使事后反思,下一次还是如此。

已经在内心深处,建立了牢固的约束力,就像文王的“画地为牢”。

很简单的事情,就是做不到。

反思没效果,继续反思,旧的东西,要用新的观念,如同潮水一样不断去冲刷。

见多识广。

多读书,多接触不同的信息,会潜移默化影响行为。

多思考,多实践不同的事情,会碰撞出全新的火花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,违者必究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